發布時間:2013-11-13 點擊:424
《爸爸去哪兒》其實更像一個旅游產品的宣傳片,目的地類型、游樂項目、參團組織方法、客戶粘度、宣傳都覆蓋到了。
與80-90年代(及更早)藝人不敢公開戀愛、結婚、更不敢生小孩比,這個年代娛樂業圈變了。首先,藝人們敢拍拖了、更敢秀拍拖了。其次,藝人們敢結婚了、敢生小孩了,甚至敢未婚生子。生了小孩后,更高調了,甚至被包裝地更受歡迎。有意無意,慢慢就開始借小孩炒作甚至直接讓小孩進入演藝圈或廣告圈。
這種變化,其實說明當代人的生活、訴求在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和需求已經變了。人們開始普遍進入生活、結婚、生子,不像7、80年代為了生存、氣氛保守而壓抑天性。所以,生子、育子、培養教育是一大熱點需求。所以,近期,以小孩為主題的但觀眾面向大眾(成人)的電視大熱。
其次,70后為主的家庭的特色:有文化、接受新時代潮流、觸網、小時候生活環境有很多農村的場景、現在中流砥柱、對社會和教育等等,有自己的看法和訴求。直接點,就是認為自己的成長經歷是自己成功的一種必要因素;認為現在城市孩子的成長環境(工業、電子化、不自然)不利于培養情商高、知識更貼近地球實際。所以普遍希望帶著孩子,去到比較天然、比較農業文明、不夠電子化、生存環境惡劣(更體力、吃住不那么好)的地方體驗和鍛煉。
因此,客觀上就造成了爸爸去哪兒的熱播。從旅游的角度,也可以根據此片的歡迎程度來明確休閑度假和旅游的新趨勢和細分機會。本質上,這是農家樂+主題體驗旅游。項目主要以農村(農場)生存+親子休閑拓展為主。借鑒,城郊農家樂和度假村,完全可以據此打造特色主題房、體驗和拓展項目。還可以結合微視頻拍攝,為客人留下一些山寨爸爸去哪兒的旅游視頻。
從旅游線路角度,這是典型的體驗+定制+特色小團。很適合挖掘一條線路的產品,打包,在假期推銷給中上收入的家庭,進行親子體驗和拓展旅游。全程配以攝影師、訓練導師,跟當地的電臺、電視臺、報紙、網站合作,進行多點互動式營銷。最簡單來說,都市圈已經在的流行親子野炊、戶外徒步線路,可以接爸爸去哪兒玩這個名號,進行包裝、微調,使得更吸引人。
總之,這個節目的熱播,基本能證明休閑度假、深度體驗、農家樂、定制特色小團、中高端旅游的市場的需求和趨勢。甚至已經把此類旅游產品的項目都已經策劃,旅游實體要做的僅僅是如何批量化、核算好成本與收益。
本文來源:旅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