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6-07 點擊:8
在我市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我市獨具特色的新型農業旅游資源,進一步激活了農村發展活力,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逐漸形成產業優勢。
融合發展
寧國市河瀝溪辦事處湖南村就嘗到了農業轉型發展的香餑餑。村民們以美好鄉村建設為依托,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上大作文章,把村莊作為景點一樣來經營,建成全市首家“開心農場”,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做客湖南村,開辟了一條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路。村里每天都能迎接數百名游客吃“開心”菜、喝山泉水、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美好鄉村建設成果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當地農民將土地流轉給旅游公司后,再次被聘為農場工人,使一些不能外出務工的中老年農民實現二次創收,平均每人每年增收約8000元。
湖南村的嘗試只是我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業的轉型發展,積極挖掘農業潛力,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如今,宣紙、茶葉、山核桃、蜜棗、蜂蜜、靈芝加工工藝,茶園、竹林、油菜、山水等農業和自然景觀,已成為特色精品觀光產品?!懊蹢椆潯?、“油菜花節”、“徽菜美食節”、“山核桃節”、“靈芝文化旅游節”等擁有濃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風貌的休閑旅游文化節慶活動也應運而生。我市通過政策引導扶持、開展示范創建、品牌宣傳打造等舉措,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2012年全市已建成農業休閑園區和鄉村旅游觀光示范點906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達6.8萬人,年吸引游客850多萬人次,營業收入35.6億元。
帶動明顯
氣候溫和、地形地貌多樣、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5.5%,優越完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我市豐富的動植物物種資源,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我市家禽和林特兩大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主導產業結構日益明晰,已形成禽業、竹業、林特、茶葉、蔬菜、水產品六大特色板塊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農產品,全市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40多個,注冊名特優新農產品400多個。
隨著農產品基地規模的日益擴大,區域布局也更趨合理,全市茶葉面積達33萬畝,是安徽茶葉主產區和重要的出口茶基地。林特產品生產基地面積近百萬畝,是安徽省最大的林特產品主產區,山核桃生產基地面積達40萬畝,產量占全國一半。全市“一村一品”專業村(鄉、鎮)265個,占全市村(鄉、鎮)總數的1/3,同時已形成宣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宣州“中國幼蟹之鄉”、郎溪“中國綠茶之鄉”、廣德“中國竹子之鄉”、寧國“中國山核桃之鄉”、涇縣“中國宣紙之鄉”、績溪“中國徽菜之鄉”、旌德“中國靈芝之鄉”等地域品牌。
良好的產業化發展基礎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在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過程中,涌現出一批發展成效顯著、示范帶動明顯的地區和企業。位于皖浙交界的云梯畬族鄉寧國千秋畬族風情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該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規劃占地500畝,是一家集少數民族旅游文化及旅游商品開發、畬族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旅游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開發公司。立足于云梯畬族文化與歷史名勝古跡,根據旅游市場熱點需求,挖掘當地畬族的文化內涵,塑造民俗風情的原生自然形象,有效利用山區冬暖夏涼的氣候特征,高品位整理山水的自然秀色,打造出“皖南畬族風情旅游區”的品牌形象。據了解,全市擁有省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4個,占全省1/5,其中寧國和績溪為國家級示范縣,占全省2/5。建成了6個省級以上示范點,其中國家級1個。建成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三星級以上企業(園區)7個,占全省一半;其中五星級1個,占全省1/3。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恩龍世界木屋村被評為全省唯一的全國十佳休閑農莊。
打造精品
當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列入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全市排出2012-2014年的50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121億元,結合國家、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創建,加快設施農業、特色農業、觀光旅游、休閑體驗等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建成一批融生產性、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生態性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展示區,打造休閑農業精品線路。
以寧國、績溪、涇縣和旌德等山區縣市為重點,結合現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星級示范點,利用農村自然景觀,結合民俗文化、歷史典故,豐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內涵,充分發掘提煉農耕文化,積極組織休閑農莊、魅力休閑鄉村申報評選活動,打造一批特色精品示范點??兿h先行先試,按照《績溪縣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要求,已初步形成了沿華龍公路千年古村仁里-徽文化產業園-五蜂園蜂業公司-龍川為中心,以古磡頭村水街、田園風光、荊州山云嶺生態風光和上莊棋盤村、胡適故居、徽墨制作、木雕傳習所為兩翼的鄉村旅游大格局,把徽文化體驗、農產品深加工參與,以及農業自然景觀的觀賞融為一體,通過創新營銷推介模式,舉辦特色文化節,打造特色徽菜品牌,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記者 利成志)